「15 年本心依舊,力求以本地製造的好品質不斷驚豔世界」
與 TOAST Living 主理人林雍順談品牌堅持的生活美學
近年人們對 Lifestyle 美感追求更甚以往,來自歐美、日本等國外生活器物品牌的產品不斷進入人們視野,台灣品牌「TOAST Living」看似是順應潮流而生,實則是更早看見這波洪流趨勢的領航員,主理人林雍順看上台灣獨特的技術及在地設計師們的創意,不僅希望與其合作創造出屬於台灣的器物,更期待用自己的品牌幫助提升國民居家美學。這次,我們踏進這位品牌主理人的家,聽他聊聊最喜歡的器物,和相處了十五年,依舊讓他天天充滿驚喜的「 TOAST Living 」。
器物不必是生活裡的主角
「吐司是許多餐點的底,少了它整道料理的輪廓就沒了。」
解說完品牌名稱「TOAST Living」的由來,林雍順隨手拿起一個 Kinto 的墨綠玻璃水杯說道:「生活器物無論大小,放在家裡的任何角落都應該能創造出某種氣氛。」的確,午後的光穿透玻璃水杯映在桌面上,形成了漂亮的橄欖綠,把家的日常變得更有情緒了。深澤直人、柳宗理等設計大師對林雍順的美學影響是肯定的,但要想讓台灣器物品牌也放眼國際生活設計圈,參考值只有日本職人可不夠,他還分享了自己也很喜歡的 HAY 與 EVA SOLO,兩者皆來自丹麥,皆擅於在極簡設計中用鮮明的顏色對比創造產品記憶點,也都深深影響著 TOAST Living 的創作路線。
「一開始其實台灣的設計師多半待在科技產業,不過隨著國外對居家風格的重視『傳染』到台灣,加上又更符合自己的興趣,便轉向設計生活物件。」
身為居家器物資深人士的林雍順,在經營自有品牌的同時,理所當然會觀察國內外的市場趨勢和使用者民情,以餐具或食器來說,國內仍普遍有買一套餐器要能用越久越好的心理,但國外多數家庭會將其視為室內 DECO 的一部份,應該備有不同組合隨季節、心情使用,組合出讓自己舒服的氛圍。再者,以餐具的設計上,國內外使用者也有明顯的差異,好比東方國家由於較多含湯水的大菜,因此,在漂亮的淺盤之外,深盤的選擇也必須夠多元。還有便當盒,相較多半只裝三明治、水果等冷餐食的外國,台灣的設計還得著重在複熱的效率和食品安全上,這些都是 TOAST Living 在針對不同 TA 時必須解決的產品設計挑戰。
林雍順創立品牌的初衷,即是想保留許多台灣知名的原生材料,以及把他看到國外品牌協同厲害設計師推出層出不窮的聯名驚喜,也如法炮製在台灣拋磚引玉。首先他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,並非「成本」、「製作難度」等。反而是堅持說服擁有老技術和好材料的傳統工廠願意加入 TOAST Living 的商品製作。「溝通,真的是如何與傳統製材工廠連上線的成敗關鍵,要讓他們在已經熟悉的既有流程上做出改變,勢必要讓 TOAST Living 的產品設計師們前往第一線,和工廠師傅一起面對面討論和解決問題。」其中他也發現有趣的現象:「因為礦材、玻璃、陶瓷、合金工廠多半在中南部,甚至有同仁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台語,透過台語和大老闆們溝通也更容易拉近距離,後續合作也就水到渠成。」
把「在地」真正設計成好用的物件
ETOLAN 香氛機/超音波水氧機
TRIO 浸泡式咖啡/茶濾杯組
BLACKSMITH 餐桌配件組
疫情 3 年後的重新整理——All New TOAST Living
林雍順將 TOAST Living 的 15 週年視為品牌的一次重新洗牌,第一便是要在九月前往歐洲參展,讓因為疫情而無法和世界面對面的新產品們再次驚豔四座,第二當然還是希望藉由國內外雙管齊下的推廣,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也有許多專注於優質生活器物的品牌。
或許就像他思考產品創意的 SOP:「在想要做什麼產品之前,我總是會先思考那個物品會出現在什麼生活風格的家裡?色調該是什麼?最後結合人們使用上的偏好和趨勢,進而決定產品原型。」只要和生活有關,就該從在地觀點和使用習慣出發,並導入具國際觀的美感,相信有這樣的堅持,TOAST Living 仍會持續不斷創造更多好的生活物件。
本文經EVERDAY OBJECT授權轉載刊登,原文發表於此